《后汉书‧郭符许列传》记载,曹操曾去见以识人著称的东汉名士许邵,请他评论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许邵回答:「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晋朝孙盛所著的《异同杂语》中,则记载许邵对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另外,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桥玄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国志》作者陈寿甚至将曹操比美商鞅、申不害、韩信和白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操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
总体而言,曹操给世人的观感,我个人认为以《三国演义》中给他的评语「有权谋,多机变」最能抓住重点,清楚点出曹操的主要才能就是善于权谋、通权达变。在此举一个较具代表性的例子。
曹操的领导:善于权谋、通权达变官渡大战袁绍一败涂地,仓皇逃回河北,约有数万名士兵遭曹操军包围,弃械投降,曹操下令加以屠杀。
事后在清理战场时,曹操从败军不及销毁的机密文件中,搜出一批曹营人士与袁绍暗通的书信。当下有人建议逐一点名,整肃通敌份子,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猷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结果,这些信他看也不看就一把丢进大火里。
何以曹操对投降的敌人这样残忍,对企图背叛的同志却那么宽容?面对袁绍降军时,他又为何不采用以往将降服的黄巾贼收编为子弟兵的方式(即曹操有名的青州兵部队),如法炮制以扩大实力,反而要诛杀呢?
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袁绍虽然战败,但降军仍占据黄河以北四州(青州、幽州、冀州、并州)绝大部分领土,再叛的机会很高,收编他们的风险远大于当年的黄巾贼,因此曹操采取残酷而非怀柔的策略。
那么曾经写信给袁绍,而未来也可能继续不忠的「曹营人士」,曹操何以宽容待之?究其原因,当时大战虽已告一段落,但军队内部信心仍有待重建,需要的是信任与容忍,设法将异心化为同心;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扩大处罚反而可能使人心更为浮动,引起更大规模的叛逃。
权变理论:领导要因应环境,做出变化时而残酷,时而宽仁;时而独断,时而纳谏;时而忌才,时而容才—— 曹操随机应变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而这种机变与权变的精神,也正是管理学中「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的核心概念。
权变理论是管理学者在1960 年代末~ 1970 年代初,以系统管理和经验管理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出来的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在于:领导与决策必须依据环境的条件做变化,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换句话说,高明的领导者或管理者应该是一位善变的人,能够不失时机地适应外界变化,不断地调整变换自己的领导方式,或是把自己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