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通释]
少说是人本真的状态,因此猛烈的大风不能刮整整一个早晨,急剧的暴雨不能降整整一天。做这些的是谁?是天和地。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维持剧烈动荡的状态,更何况人呢!所以对道遵从的人行事向道靠拢,对德追随的人品质向德靠拢,按错误方式行事的人行事向过失靠拢。行事向道靠拢,道也乐意找到他;品质向德靠拢,德也乐意找到他;行事向错误靠拢,过失也乐意找到他——在哪里诚信不足,就在哪里产生不信任。
[解读与点评]
本章以天地“希言”少为的事例阐释循道持德与失道失德不同因果的道理。先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以飘风骤雨不终日为例,谈论天地少言少为。然后反问总结“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讲道德的因果。其中“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由谈论天地过渡到谈论人。
“希言自然”本身又是比喻中的比喻。从“言”这个词看,“希言”是说人的;“自然”是宇宙的本真,是本该有的状态,是“常态”。天地之言是“飘风”和“骤雨”,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少说、少折腾是常态,不频发政令、不扰民是合乎自然的。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句话将谈及的内容由天地过渡到人,“天地”是引子,也是讲道理的比喻内容,还暗含着“天地”是人效法的榜样的道理。“希言自然”无论从本义还是比喻义的角度,都值得奉为座右铭。“希言”即少说,少说可以避免“多言数穷”(第五章)的言多之失;“希言”是少折腾,是“治人事天莫若啬”(第五十九章)之“啬”,此乃“长生久视之道”。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个复句表达的意思非常合理,我对此的解释也非常形象:行事向道靠拢,道也乐意找到他;品德向美德靠拢,美德也乐意找到他;行事向错误靠拢,错误也乐意找到他。这几句与孔子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的道理是一样的。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与“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都在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直接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构成类比,存在逻辑联系,正像“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一样,在哪里出现了不诚信,就会在哪里出现不信任。其实,“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中的“失”更是直接针对“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而言,所以不可妄言“失”原本可能是“天”。对不诚信追随的人,行事向不诚信靠拢;向不诚信靠拢,不诚信就乐意找到他,正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言随行其所,故同而应之”(王弼点评语):道随道动,德随德动,失随失动,按什么原则处世,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