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道德经》智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0 02: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通释]



杜绝用智摒弃巧辩,百姓会获得百倍的好处;杜绝虚伪摒弃奸诈,百姓会归向孝顺和慈爱;杜绝机巧摒弃财利,盗贼就不会出现:用这三条作表面文章还不够,应该让百姓有遵循的标准:看见朴素就会持守淳厚,少了私利就会淡泊欲望,抛弃学问就会没有忧愁。



[考辨]



本章王弼本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知弃辩”,王弼通行本作“绝圣弃智”;“绝伪弃诈”,通行本作“绝仁弃义”,据郭店简本予以改正。并据文意将“绝学无忧”挪至本章。

陈鼓应在他的《老子今注今译》(2009年版)中说:“老子以‘圣’喻最高人格修养境界,而通行本‘绝圣’之词则与全书积极肯定‘圣’之通例不合。‘绝圣弃智’见于庄子后学《胠箧》《在宥》篇,传抄者据以妄改所致。”“《老子》八章主张人与人交往要尚仁(‘与善仁’),可见老子并无弃绝(仁)义之说。郭店简本出土,始知为人妄改。《庄子·胠箧》有‘攘弃仁义’之说,由此可窥见原本‘绝伪弃诈’被臆改为‘绝仁弃义’,可能受庄子后学激烈派思想影响所致。”通读《道德经》王弼通行版时感觉这两处明显与《道德经》全篇相悖,互相冲突,不合逻辑,赞同陈鼓应对此的处理。

用“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篡改“绝知弃辩”“绝伪弃诈”,不但荒谬,而且恶毒;不但违背了老子的本意,还把老子变成倡导不仁不义的恶人。可以断言,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取代“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恶意的篡改。

“绝学无忧”诸本均列为二十章的首句,结果使得这句话在二十章没有着落,此乃后人初分章时形成的错误,帛书甲、乙本均不分章;然而郭店简本已经把“绝学无忧”抄没了。“绝学”与“见素”“少私”同类,且它与本章“此三者”紧密相连。“绝知弃辩”需要“绝学”,“绝学”就会“无忧”;要“绝伪弃诈”,就必须提倡“见素抱朴”;做到了“绝巧弃利”,就会促使人“少私寡欲”。



[解读与点评]



本章先破后立,从反面提出三个绝弃主张,又从正面提出因循的原则。

三个“绝”与“弃”为互文形式,两个字意思一致。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老子对统治者的告诫。

“绝知弃辩,民利百倍”指向明确,针对性强。为什么要“绝知”?为了百姓的利益。因为“以知治国”是“国之贼”,不“以知治国”才是“国之福”(第六十五章)。为什么要“弃辩”?因为辩就是“诡辩”,“狡辩”,就是强词夺理。“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八十一章)。明明在愚弄、玩弄百姓,还要强词夺理,冠冕堂皇地找出各种借口。不跟百姓“玩儿花花心眼”,不去算计百姓,盘剥百姓;不用花言巧语唬弄百姓,百姓才得以休养生息,才会“我无事而民自富”(第五十七章)。要明确,老子的“弃知”是摒弃玩心眼,摒弃算计百姓,并不摒弃“明智”。

“绝伪去诈,民复孝慈”态度鲜明,目的明确。为什么要“绝伪弃诈”?因为“伪”是假象,“诈”是欺骗,“伪”与“诈”是邪恶的东西,是“大道废”的根源,败坏了官风与民风,淆乱了人际关系。“伪”与“诈”带来的是世风不穀。“绝伪弃诈”才会“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孝慈”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是最朴素的品质,不孝不慈的产生正是源于“伪”“诈”。“复”是恢复,是道德的回归。

“绝巧弃利”导民向朴,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策略(第八十章)。为什么要“绝巧弃利”?因为巧、利是吸引人的东西,是来自外界的诱惑,是“难得之货”(第三章)。“人多技巧,奇物滋起”(第五十七章),“难得之货”与“奇物”淆乱了人心,污染了官风和民风。“绝巧弃利”才能达到“使民不为盗”(第三章),达到清静无为。

从老子提出的“三绝三弃”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之时的社会状态。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就是“只是把这三条放在口头上谈还不行”,应该怎么办呢?要让人们有所遵循。三者指“绝知弃辩”“绝伪弃诈”“绝巧弃利”。 三个“绝~弃~”只是“破”,还要有所“立”,“故令有所属”,应该让人有所依循。属,音zhǔ,连接,引申为跟随,追随,依循。弃绝了智辩、伪诈、巧利,还要用“朴”填补空白:见素就会抱朴,进而达到少私就会寡欲,绝学就会无忧的境界。

素,没有染色的丝。朴,未经雕琢的木。见素抱朴——看见素淡就会怀想质朴;少私寡欲——少了私利就会消除欲望;绝学无忧——弃绝学问就会远离忧虑。

其实,“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正是老子提出的三条参照标准。从语言结构和逻辑思维角度看,“见素”是“抱朴”的前提,“少私”是“寡欲”的前提,“绝学”是“无忧”的前提,在老子看来,只要“见素”“少私”“绝学”,就会“抱朴”“寡欲”“无忧”;而且只有“见素”“少私”“绝学”,才会“抱朴”“寡欲”“无忧”。它们的前后件之间是充要条件关系。“无忧”又总述“见素”“少私”“绝学”“抱朴”“寡欲”五事,就是说,“见素”“少私”“绝学”“抱朴”“寡欲”后,自然就会“无忧”。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提出“绝学无忧”似乎思想与行为不统一,好像老子虽然自己有广博的学识,但他却主张别人、主张百姓放弃效仿。根据“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来看,老子并不是主张放弃必要的学问,放弃必要知识的学习,而是放弃对身外之物的利益追求,放弃对获取利益的效仿和攀比。绝的是玩心眼和巧言狡辩,是虚伪和奸诈,是投机取巧和贪财好利。



始于20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