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通释]
身躯与精神合为一体,能做到不分离吗?凝聚元气达到柔顺,能保持婴儿状态吗?清除表象明晰观察,能保证没有瑕疵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做到不用智慧吗?打开思想的大门,能成为遵循自然之道的思想之源吗?灵性通透达到四面八方,能做到不刻意作为吗?
[解读与点评]
本章讲的是修道之法。
在反复研读本章的过程中,我的头脑产生了这样的灵感,老子不可能把无关的内容凑集到一起,从而认识到通释本章要考虑逻辑思维的一致性和一贯性。于是,就产生了以上对本章的诠释。实际上,疑问形式提问是含有告诫之意的,表达了老子的愿望:
“身躯与精神合为一体,能做到不分离吗”——希望做到身躯与精神不分离;
“凝聚元气达到柔顺,能保持婴儿状态吗”——希望能保持婴儿柔顺质朴的状态;
“清除表象明晰观察,能保证没有瑕疵吗”——希望能保证循道而行没有瑕疵;
“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做到不用智慧吗”——希望做到治国不用智慧;
“打开思想的大门,能成为循道而行的思想之源吗”——希望思想成为循道而行的源头;
“灵性通透达到四面八方,能做到不刻意作为吗”—— 希望做到治人事天不刻意作为。
“无离”“婴儿”“无疵”“无智”“柔雌”“无为”这些内容多章有论及。
“营魄抱一”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是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道家反对魂不守舍的行为,后来的道教还把这一观点发展为重要的养生方法。
“抟气”的目的是“致柔”,此“柔”是“柔顺”“柔和”之“柔”,是返朴(璞)归真,保持婴儿状态的柔,是顺应自然。后来道教还把“抟气致柔”用于气功理论。
“无疵”是不犯错,只有始终循道而行,“慎终如始”(第六十四章),才能达到“无疵”。
“无知”即“无智”,“不用智慧”,这是第六十五章谈到的治国方略:“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道德经》认为真正爱护百姓的治理国家是不跟百姓动心眼的,所以不用智。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是最难理解的句子之一,在一致性和一贯性的原则下,我联系到了第一章的“众妙之门”、第六章的“玄牝之门”。天门,正是思想之门,思维之门;是认识之源,智慧之源;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精神存在。“为雌”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柔顺,一个是能养育生产。这句主要是围绕“为雌”的孕育生产功能来比喻的。思想的大门打开了,就会产生思想,《道德经》希望产生的这些思想合道。
“无为”是《道德经》谈论的一个重点。希望即使在“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的灵性通透明白四达的情况下,也要保持“无为”即不妄为,这可是“执政考验”。
本章多角度来分析“修道”,强调修心养性,体道修德,强调主观和客观的保持一致,强调自然的回归,强调对主观精神的控制和修炼,强调主观精神对客观行为的支配,强调对客观规律的顺应。
“营魄抱一”“抟气致柔”“爱民治国”可作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