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道德经》智慧·善建者不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1 09: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通释]

善于建立的不可拔除,善于保持的不会失落,子孙凭这些世代祭祀祖先不会中断。在自身修持它,那品德才纯真;在家庭修持它,那品德才富余;在乡邑修持它,那品德才绵长;在封国修持它,那品德才丰满;在天下修持它,那品德就会普及。所以要用个人修道的情况来考量个人,用家庭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家庭,用乡邑修道的情况来考量乡邑,用封国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封国,用天下修道的情况来考量天下。我根据什么知晓天下是怎么样的呢?就根据这个。



[解读与点评]

本章阐释了持道修德的重要性。先阐释道理:为后代留下的最好资本是“以德修道”;再阐释道理:有多大的德就会泽被多大范围;最后得出结论:“以德修道”是考量天下的标准。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建,营造。拔,拔除。“善建”强调稳固根基。抱,持守,占据,拥有。脱,脱落,脱手。“善抱”强调坚守拥有。“善建”与“善抱”是创业与守成之道,所“建”所“抱”的是“德”,是持道的美德,是品格境界,是文化底蕴,是思想观念,是坚守道的态度,用于其身、其家、其乡、其国乃至天下。祭祀,本为宗祧(tiāo)传承中的后人祭奠先人的活动。不辍,不停止。有后人不停地祭奠先人,说明宗祧在延续。而且这里延续的宗祧指的应该是统治者。“子孙以祭祀不辍”是婉转说法,犹言“子孙世代延续昌盛”。

    “善建者”为什么会“不拔”?“善抱者”为什么会“不脱”?是什么让“子孙以祭祀不辍”?吴澄说:“植一木于平地之上,必有拔而偃仆之时;持一物于两手之中,必有脱而离去之日。善建者以不建为建,则永不拔;善抱者以不抱为抱,则永不脱。善于保国延祚者亦然。无心于留天命而天命自留,故子孙世世代代祭祀不辍——有如善建善抱者也。”“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就是“根深柢固”的“长生久视之道”。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是代词,是“修”的对象,指的正是“道”。 修之于身=修道于身。“其德”乃修道之德,乃守道、尊道、循道之德。真,纯真。“道”具有“朴”的属性,修持道,这种品德就纯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余,富余,富有。“德”虽然是抽象的,但它必然通过外在的事物来显现。家庭也好,家族也罢,有了循道之德才能保持昌盛富有。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绵长”就会得以延续。哪个地方修道哪个地方就会有好风气,“其德”犹如淳厚的民风。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丰,丰厚,丰富。在诸侯国范围内修持道,“其德”就会丰厚,就会惠及域内之民。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普,普及,遍及。在天下普及循道之德,将出现升平之景象。

“以身观身”即以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看个人。“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理同。此“天下”乃指当时周天子名下的全国疆土。要知道天下只有一个,不存在以我的天下观察另一个天下的道理,当然也不存在以我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观察别人的道德修养的道理,我修道与别家子孙昌盛与否何干?“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就是用修道情况来考量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乡邑、一个诸侯国乃至整个天下。

何谓“道德”?“道”与“德”的结合恰与我们今天谈的“道德”相吻合。此“德”是建立在“修道”基础上的,是修道之德,是通过修道来立德,以美德促修道。

道家的修身,是从循道的角度提出来的,此修身即修从道之德。“早服谓之重积德”(五十九章),“修”就是不妄为。从修身开始经过“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至“修之于天下”:身→家→乡→国→天下,外延不断扩大。这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自身开始,修持推而广之,使这种修持影响至天下;一是把“修道”这个原则依次用在治家、治乡、治国、治天下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种修持非小民百姓所能做的。“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提法类似于《大学》的“修齐治平”,只是修的内容和提法有差异。



始于20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