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道德经》智慧·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29 13: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释]



三十根辐条环绕在车毂上,毂心是空的,成为被车使用的车轱辘;糅合黏土制作陶罐,中心是空的,成为盛物的器皿;凿门窗作为房屋,屋内是空的,成为人们的住处——所以“实际存在的外壳”是凭借,“没有实物的空间”被使用。



[解读与点评]



本章以“车毂”“器”“室”为例作喻,形象地阐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本章的三个“有~之用”的语言形式是有差别的。“有车之用”与“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没有出现同语反复,而“有器之用”与“埏埴以为器,当其无”中的“器”是同语反复,“有室之用”与“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中的“室”是同语反复。同语反复的出现,使文字表达欠周延,大概是当时实在难以找到其他替代的词语了。

“凿户牖以为室”——为什么用“凿”呢?由一个“凿”字,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这里的“户牖”是“凿”的,什么住处需要“凿”呢?显然有人住在窑洞里。西周始建都于镐京,就在现今的陕西省西安市。黄土高原上窑洞十分普遍。

我们在学习研究中,要善于通过侧面间接地捕捉信息。其实从三个例子我们还可捕捉一些信息,比如当时的车轱辘是三十根辐条,毂心是空的;比如从“埏埴以为器”我们可以捕捉到当时的人已经使用粘土制作陶罐的信息。

本章谈论的是“有”与“无”的辩证法。“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因“有”而“无”,因“无”而“有”,“有无相生”(第二章)。物质存在为“有”,“有”可以被利用;不存在物质的空间为“无”,“无”反可以使用。老子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事物,从而引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际上还存在着“会者”为“不会者”用,“能者”为“无能者”用的“有”为“无”所用的问题。遇事常求“有”,当知“有”为“无”所用。





始于20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