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道德经》智慧·道可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3 22: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通释]

道可以因循,没有恒久不变的道;名字可以称呼,没有恒久不变的名称。“无”,为天地的初始命名;“有”,为产生的万物命名。所以恒久的“无”,要来考察事物是怎么产生的;恒久的“有”,要来观察事物是怎么存在的。(无与有)这两个事物同出一个源头但名字不同,不同的名称却出自相同的源头就叫作深奥。深奥又深奥,是认识万物的关键所在。



[解读与点评]

本章以“道”引起,阐述什么是“有”“无”。全章分四个层次。

先说阐述道可依循、名可称呼,但无常道、常名,接着说什么是“有”“无”,继而阐述“有”与“无”的价值意义,然后阐述“有”“无”同出异名为“玄”,是道体的根源。

《道德经》的“道”的含义十分丰富,总体来说,它指客观事物运行而依据的轨迹,是人对自然规律的经验认知和总结,是应该取法遵循的而不应违背和对抗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是动态的法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道”、第一个“名”分别是名词,第二个“道”、第二个“名”分别是动词。“道可道”通俗一些说就是“道可以当作道”,“名可名”通俗一些说就是“名可以当作名”;分别进一步说就是“道可以取道”“名可以称名”,分别再进一步说就是“道可以因循”“道可以沿着它走”,“名可以确定事物”“名可以称呼”。

“非常道”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道”,就是说道没有完全固定的因循模式,要因循道前行,但大可不必教条地、机械地沿着它走。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道理一样,“道”作为“路”虽然可以沿着它前行,但没有永恒的路,没有固定不变的因循模式:可以凭借不同的工具,也可以步行;可以靠近左侧一些,也可以偏向右侧一点;可以小跑,也可以漫步;甚至可以像为避免寒风背对着它倒着走……

再打个比方:航天器飞行器也都要依循一定的轨迹,但是没有永远不变的轨迹。设计得很精确,不等于一成不变。飞机飞行、船只航行要有航标,那只是飞行的参照,避免飞得离了谱,脱离了航线。这里的“航线”就是“道”,就是飞行或航行依循的大致轨迹,上一点、下一点,左一点、右一点,快一点、慢一点,飞行器或船只大一点、小一点等等,没有绝对的——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为什么会出现“非常道”的情况呢?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道”是动态的,要根据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修正自己走上可因循的“道”。比如人们根据动物的习性下套捕猎,动物没察觉到“套”,不会修正改变“道”,就会“上套”。比如“大道”虽然好行,但如果修路或像王弼所说有人设置了路障,不修改路线依旧难以前行。

“非常名”就是“没有永久不变的名称”,就是名可以区别于它事物。但在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名字是变化的。世界上的事物,乃至宇宙空间是运动的,事物要经过产生到消亡的过程;法则也在运动中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产生了事物就要给它命名;事物消亡了,它的名称也会逐渐消亡。

“道”可以不可以与今天的现实联系起来呢?从一定角度来说,用今天的一个时髦的词,道大致相当于与方针、政策经常并列说的“路线”,比如国家发展建设的总路线,就是一种既抽象又较为具体的道。“路线”实际上是人为设计规划出来的“道”,它必须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让人有所遵循,才能走得顺,展现出“大象”来。可以说为政治国、为人治家,确定一条正确的大道十分重要。判断大道好与不好,实践能检验它,走在这条道上的人最有体会。当然,道虽然可以设计,但实际运行的轨迹可能需要修正,这样才能使道更平坦、更光明;道不是装模作样的口头文章,不能南辕北辙,不能划一条道却不行其道。违背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规划设计的“道”没有前途,大吹大擂的只是“假象”,最后必然是“乱象”。

    为什么“名可名,非常名”呢?因为它有“有”与“无”的问题。“有”是存在,事物存在,名称就存在。“无”是不存在,事物还没出现,或者没发现,当然无从命名;同时,事物消失,名称也随之消失。“‘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中的“有” 与“无”正是典型的“非常名”。“无”与“有”“同出而异名”,这就是“非常名”。“有”与“无”是动态的,变化的,自然就“非常名”了。

怎样理解“非常道”与“非常名”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因为可道之道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可名之名也是发展变化的。正因为如此,既然无常道,所以必然会无常名。唯其如此,道可以取道,可以因循,但没有亘古不变、可以永久因循的道;没有亘古不变、可以永久称呼的名称。

既说它“有”,又说它“无”,在于“似或存”(第四章)。

“常‘无’,欲以观其妙”,就是从恒久的无中来探究事物到底是怎样产生的,通过“常‘无’”看“有”是怎么产生的。“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从恒久的存在看到事物,通过“常‘有’”看“有”是怎么存在的。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极富辩证思想,“有”与“无”是一对矛盾概念,但它们却相因相生,是对立的统一体。“同谓之玄”说它们出自同一源头,这确实很深奥,确实“玄”,“道学”又被称为“玄学”即源于此。然而,它又是打开万物宝库的钥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门”,事物的发端,观察研究事物的通道。



始于20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