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通释]
掌握着大象,天下就会来归附。归附没有害处,都安定太平。快乐的生活和丰富的食物,使犹豫不决的人留下来。道说出口,淡淡地它没有味道。见它见不到,听它听不着,用它用不完。
解读与点评]
本章通过道之“大象”使天下往的道理揭示道的特点。
这里再回顾“道”“德”“朴”等概念,结合“大象”谈谈几者的关系。
“道”是抽象的、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可对抗的法则。“德”是循道而行的优秀品质。“朴”是道的本质属性,是道的思想核心。“大象”是道的外在表现。
“大象”是恍惚存在的现象,是形象,是影象,是气象,是不可感又可感的抽象,是循道而行展现出来的景象。如欣欣向荣的景象,如富庶的景象,如风调雨顺的景象,如幽静安宁的景象,如和谐安定的景象等等,此“大象”应该是正面之象,所以天下趋之。“大象”就是道之表象,是道的外在表现,是道释放出来的正能量。正是道展现出的“大象”使得天下人趋附。用孟子话来说,大象使“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连“邻国之民”也“仰之若父母”矣。(《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与“大象”相对应的是“假象”和“乱象”。“假象”和“乱象”是逆道而行结果,是道释放出来“负能量”,如过度开采和过度建筑形成的经济繁荣就是“假象”,它造成的环境与大气污染,带来的经济危机就是“乱象”。
“天下”指的是天下的民众,此民众不是圣人任用的具有“朴”的品质的官长,所以不要指望他们有多么高的境界,他们要求的仅仅是快乐和吃得好;也不要以为天下民众是奔“道”而来,而是奔由道产生的“大象”而来。老子“不以知(智)治国(第六十五章)”的思想决定了他不会主张用“道”招天下人来,而是任凭循道而行产生的“大象”使天下人往——当然,这还不指“小国寡民(第八十章)”。“过客”乃游走之人,游移无定所之人,是被“安平太”的“乐与饵”的“大象”吸引来的人。
为什么会“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呢?因为道虽然客观存在,但它有“朴”的本质属性,不可以“巧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已经说得挺明白了。
|